2024年
欢迎访问中國徐悲鸿画院官方网站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Xu Beihong Painting Academy of China!
艺术论坛
当前位置:首页 > 艺术论坛
画派不是打造出来的
发布时间:2014-4-18

“汉风墨韵——李可染暨‘彭城画派’美术作品晋京展”侧记

 “现在很多地方是先提出一个画派的概念,然后再去着力打造,‘彭城画派’却不尽然。它首先作为一种具有相当底蕴的美术现象,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之后再被冠上‘彭城画派’这个名字,是自然而然的。回看历史不难发现,其实没有哪个画派是打造出来的,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” ——刘大为

    3月19日至27日,“汉风墨韵——李可染暨‘彭城画派’美术作品晋京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展出。开幕式上,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感慨到:“翻开这次展览的目录,张伯英、王子云、王青芳、刘开渠、李可染、王肇民、朱丹、朱德群,这些耀眼的名字历历在册,他们都为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,每一位都是里程碑式的人物。不仅是这些大师们,还有众多至今仍活跃在中国画坛的画家,他们都是徐州籍,这让人倍感惊讶。”在刘大为对“彭城画派”进行梳理时,他发现还有一点很有意思:历史上的不少画派都是单独一个画种、一个门类,“彭城画派”却是全面覆盖了美术的各个门类。张伯英是近代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;刘开渠和王子云两位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;王青芳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、版画家、篆刻家;王肇民是水彩画艺术大师;法兰西第一位华人艺术院士朱德群借鉴西方艺术的精华,并开创了独具东方精神的抽象绘画,在国际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;李可染不仅是一代山水画大师,他在美术教育与理论方面,也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“崇文尚武是徐州人的性格特点,也是‘彭城画派’的艺术特色”

    徐州,古称彭州,拥有悠久的历史,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。步入展厅,映入眼帘的是以“风声先决”为主题的徐州籍大师序列文献展。暗红色墙面的映衬之下,张伯英的行书扇面庄重大方,别有一番写意的韵致;王肇民的水彩《昙花》仿若有使人凝神静思的力量;朱丹的漫画《炸弹是可以用来回敬的》笔调诙谐,透出的却是犀利辛辣;朱德群的油画《绿色的活力》前聚集的观众最多,浓淡错落间的灵动从画面喷薄而出,带给人别样的诗意。近百年的时间,从徐州走出了众多影响中国、影响世界的艺术大家。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实践者,他们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熏陶,但传统却始终是他们不忘的“根”。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中国根基、世界眼光?他们又为何能先知先觉,开画坛风气之先?“不同的地理环境会有不同的人文生态,自然也就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。徐州地处南北之间,既有北方的豪放与广博,又不乏南方的温润与细腻。另外,交通上的优势也让徐州人的视野更为开阔。徐州的这些大师,他们的创作既具有开创性,又融贯东西,在全民族闭塞的时候,他们先觉,自然也就先成。”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用4个字形容徐州人的性格——崇文尚武,他解释说:“崇文,来自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;尚武,则是由于黄河不断改道,使这个地方屡遭灾祸,因此这里的老百姓特别能够吃苦耐劳,也陶冶出一种坚韧、彪悍的文化性格。我觉得徐州画家的作品普遍有种雄壮的感觉,同时还带有江南文化的柔美与婉约,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南北画风兼进、审美眼界兼容。”

“李可染的艺术精神,正是‘彭城画派’的灵魂”

    无论是《纳凉图》《北海晨曦》还是《天下秀》《渔村春晚》,漫步展厅中“可染无疆——李可染绘画世界”部分,观众徜徉于画境,也徜徉于心境。最是朴拙无华的那一幅《小歇》,水牛与牧童两两对望,似随意而成的优哉游哉,实则是李可染最为钟情的题材。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价说:“李可染先生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画牧童水牛,画夏日浓荫覆盖下池塘畔的天真情趣,不只是对‘孺子牛’精神的颂扬,也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。我们从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丰富意蕴,从抽象意味浓厚的墨团、墨块中倾听不可言传的心理声息,怎样的笔墨形式与意象形态联系着怎样的情感意识。诚然,他的山水画尤其他的牧牛图,还流露着中国传统艺术中所特有的那种田园诗意,他的质朴,他的绝少多愁善感,正由此导出。”李可染曾言,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。对于这一进一出,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在多年的创作中有自己的体悟。“这个‘打进去’不仅是对传统技法的继承,也是对东方与西方文化差异性的把握,这是我父亲的精神内核。他曾有过一个比喻——本土文化是血液,西方文化是营养。只有不断研究本土文化,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,才能使文化越走越远。”李小可还谈到:“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所讲的‘可贵者胆,所要者魂’,这个‘胆与魂’是东方文化的精神,同时也是一种时代的精神,这是所有创作者共同追求的东西。”在江苏国画院名誉馆长赵绪成看来,李可染那份继承传统又尊重时代、学习西方又保持自我的艺术精神,正是“彭城画派”的灵魂。

“徐州现象”从何而来?

 “鸿鹄高飞”取自汉高祖刘邦《鸿鹄歌》中的名句——“鸿鹄高飞,一举千里。羽翮已就,横绝四海”。以它作为展览中“旅外艺术家群”部分的主题,表现的正是从徐州走出的艺术家们,在当代画坛取得的成就与时代影响。从题材而论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无不有之;从体格而论,工笔、写意、重彩亦有之;从类型而论,有传统型、探索型、文人型;而若从年龄而论,古稀者有之,甫过花甲、正值知天命之年者亦有之。再看展览的最后一部分“欣欣原创——守望乡土的耕耘者”中,无论是王寄舟生动传神的《冼星海》,黄秉乙挥洒自如的《雁荡云起》,或是仇奎训的《红薯飘香》画面中的质朴,朱勇前的雕塑《下水道四班》中传递出的力量,无不让观者惊叹于徐州本土画家们如此丰富的创作面貌。他们在文化上强调继承,注重对传统的吸收,更不忘从中寻求突破,踏出自己的一条路来。“‘彭城画派’被画坛所关注,情理之中。人杰地灵、文脉丰厚的徐州,在艺术上可谓代有人杰。这次展览,能看到这么多徐州艺术家的作品,超出我的想象。尤其是当代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,出生在徐州,生活、学习、工作在徐州。如今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,不仅是当地美术界的领军人物,同时担当了美术创作、研究机构的带头人,这使得在吸收徐州文化南北兼容的风格和内涵的基础之上,又在各自艺术风格上不断精进和拓展。”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对记者说,“这次展览的参展人数之多、成果之丰富,我认为可以视之为一种创作人才密集的‘徐州现象’。这种现象值得研究,它的形成首先要靠文化的积累,其次要靠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意识,还要有相关领导机构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事业”。中共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也表示,近年来,徐州市委、市政府把繁荣徐州书画艺术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着力培树“彭城画派”,积极推动徐州书画艺术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这次画展的举办,第一次实现了徐州书画“走出去”的发展理念,也第一次对百年徐州美术书法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、全面地梳理与展示,对于宣传推广徐州书画文化、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。(来源:《中国艺术报》作者:张 婷

关于我们 | 诚邀合作 | 免责声明 | 联系我们 | 法律顾问 | 商务服务 | 友情链接 | 收藏本站

     版權所有:中國徐悲鴻畫院 專用郵箱:qwa988@126.com 法人證照 

    國际域名:www.xu-beihong.com www.chbjmz.com  翻版必究

总访问量:17821097